社企流/文:Jenny Yeh
在永續、 ESG 浪潮下,獲利早已不是企業的最終目標,而企業倫理也不再僅止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,更是影響組織決策、落實企業價值的核心。為了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注入企業倫理、加速永續轉型實踐,由信義房屋和信義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,攜手社企流,於 2021 年推出全台首創的「小微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」後, 2024 年再度發起「第二屆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」,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培育對象,藉由 3 年 3 階段循序漸進的課程(2024 年至 2026 年),以企業倫理為核心、ESG 策略工具為手段,協助組織由內而外邁向轉型。
4 大服務資源推進企業實踐,2025 邁入「行動年」
第二屆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從 2024 年導入「企業倫理概念」為目標,聚焦企業倫理的理論奠基與觀點開展後,2025年是第二屆推動的第二年,今年著重於「企業倫理實踐」,讓理論落地,協助學員們拓展組織的永續行動,提供 4 大培訓服務,包含提供培訓課程,將企業倫理融入組織核心業務;導入影響力管理系統,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力標準(SDG Impact Standards )並對焦公司永續策略與行動;協助永續行動實踐,讓組織有具體落實 ESG 的永續行動方案;以及促進學員間的彼此合作,擴大影響力的同時減少成本、提升收益。
「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,會讓大家一直不斷反思,企業存在的本質為何?」信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楊政學於 4 月 30 日第二屆企業倫理長培育計畫第二年的開學小聚中分享,「透過倫理長培育計畫,讓學員獲得真正的改變,是這計畫最重要的目的。」因此,在今年的課程裡規劃「導師時間」,藉由導師的引導,陪著學員一起思考企業倫理、永續轉型與企業實踐的可能性。課前,會有指定教材的研讀與筆記,例如前台大校長孫震教授的《儒學十講》的講授影片;課中,安排一小段時間與導師進行交流,有足夠的對話機會分享學習心得與觀察;課後,也會有「向內整理與行動」的沉澱,引導反思、協助從思考走向實踐之路。

從理念出發,轉向價值實踐
延伸企業倫理作為「心法」的意義,楊政學從「企業存在的目的」談起,他強調目的就是本質,而目標則是結果。賺錢應該是一個自然發生的結果,來自於企業提供人們需要、並且有良心的產品與服務。「倫理長培育計畫的 3 個核心,是要帶著學員,回到創業初發心、成為自己最愛的樣子,以及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。」讓企業倫理成為每位學員在經營企業時的指南針。
此外,楊政學點出「在企業運作的系統中,沒有一件事情是獨立發生的,企業倫理猶如植物的根,根系穩固了,才能讓企業營運體質更加健全。」以信義房屋的經營模式為例,從「信」說到做到、到「義」做該做的事情,依倫理為準則來行事,建構出一整套由理念出發、回應利害關係人、最後導向願景的企業體系。他也提醒學員們,「我們經常將注意力放在看得見的『結果』上,但往往忽略了達成這些結果所需的過程(該做什麼 ),甚至沒有覺察到過程背後,以及提供運作所需的基本功(本質)。然而,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」

作為學員之一的欣橋機械二代接班人陳建宏總經理在活動後表示,「倫理長課程並非場場都能產生具體可以實踐的行動,但往往能激盪出自己對於企業的新想像。」助力企業反思決策與利害關係人關係,推動 SDGs 落實。儘管傳產轉型挑戰重重,他仍期待可以從本業找出實踐永續方針,並招募、培養具現代價值觀的新世代人才。
桌遊創新學習,「倫流說理」聽見不同聲音
為了讓學員更能了解企業倫理的樣貌與內涵,活動當天讓學員體驗一場有趣且充滿倫理意義的桌遊體驗。全台第一套的企業倫理桌遊——倫流說理,藉由過互動、遊戲情境的方式,以倫理哲學學派為基礎,設計 4 種角色身份,讓學員模擬在企業面對重大決策時,從利害關係人、倫理論述者、企業經理人等多重視角進行判斷與討論。

在反思環節裡,陳建宏分享,「這款桌遊真的很貼近企業經營實況,幫助我從不同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決策。倫理本來就沒有單一標準答案,透過討論讓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更深化。」三小市集永續業務專員李宜玟則指出,「透過今天的這個桌遊,大家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轉換 4 種角色,可以藉由這 4 個角色回答我們看到的個案卡。如果將這個場景套回公司內部時,當我們遇到一些決策問題,是不是也能換位思考、理解不同部門的觀點。」
「我們在做很多倫理決策的時候,除了情感因素以外,應該要有更多的專業,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。」楊政學進一步提醒,不能僅靠著直覺或感性態度,而是需要結合專業與多元視角,才能更理性地看待複雜的倫理情境。透過桌遊的體驗過程,將抽象的倫理觀點轉化為具體思辨與共識建構過程,也深化了團隊間的理解與合作默契。
永續共好從連結開始:學員媒合交流擦出合作火花
深化學員間跨界對話與合作行動是今年培育計畫的重點之一,透過開學小聚、培訓課程中以「課前合作意願調查」與「行動分享討論環節」等形式,了解團隊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意願。此外,計畫也將主動媒合團隊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會議,加深對於彼此業務的認識,促進學員找尋理念契合的合作夥伴,發展實際永續行動。

三小文創李宜玟提到,「我們在分享簡報時,剛好同桌的企業也對食農教育有興趣,就有機會展開合作。」此外,她也與其他企業,如同為學員之一的欣鴻紙器進行包材合作的交流,希望藉此推動減量與環保的企業包裝設計等合作。從理念共鳴到行動連結的對話,逐漸累積成為企業群體的改變動能。
除了活動本身的收穫,李宜玟也分享從去年延續至今的學習歷程。「去年以公司治理與員工關係為主,今年則是聚焦在補齊申請 B 型企業所需的具體準備。」透過課程與群組中的資源分享,團隊逐步建立書面資料與數據化管理,為申請成為 B 型企業鋪路。此外,倫理長計畫的學習不僅止於課堂內或是來上課的公司同仁,也延伸到平日與同事間的交流與資訊傳遞。「雖然我們不一定每次都能一起複習課堂 PPT,但同仁會把相關資訊分享到群組裡,讓知識慢慢滲透進日常。」這樣的學習文化也促成了跨團隊的知識連結與累積。
走在轉型之路,共建永續未來
「企業倫理對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,可能是一個概念、一種狀態、一種格局、一個軌道、一條道路,這沒有正確答案,需要每個人自行定義、尋找。」楊政學所言,這些企業的決策、行為都需要回到企業本質,而本質的意義來自於企業倫理。
從課堂理論到行動實踐,從哲學反思到企業治理,2025 年的倫理長計畫以「企業倫理為心法、ESG 為路徑」為中小企業打造屬於企業的永續轉型之路,讓更多企業內部孕育出關心倫理、懂得整合資源、願意倡議改變的行動者,逐步建構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商業生態。
核稿編輯:李沂霖